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邬焕庆 商意盈 许舜达
夏日悠悠,位于钱塘江畔的海宁市盐官镇祝会村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他们走走停停,将乡村美景记录于画板之上。他们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来自浙江广电集团的文化特派员孙小璞特意邀请他们来为村里设计墙绘,为乡村增添一抹浪漫的艺术气息。
省级文化特派员孙小璞(右三)在海宁市盐官镇祝会村与中国美术学院师生讨论提升村内文化艺术氛围。(本组图片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这是活跃在之江大地上的文化特派员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明确要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浙江省紧扣全面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依托浙江丰富的文化人才和资源,从今年4月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文化特派员制度。
如今,一大批像孙小璞这样的“文特派”活跃在广阔的浙江乡村,让优秀文化直达田间地头、让文化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惠及最基层的乡亲大众。
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
到了绍兴市滨海新区沥海街道潭许村后,来自绍兴市文化馆的文化特派员陈祥平一路走访、一路琢磨:如果以绍兴地方传统曲艺莲花落形式推广潭许村,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既能发挥自身特长,又能响应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找到发力方向后,她立即在潭许村开设了莲花落课程,每周到村现场教学。消息一出,报名十分火爆,还吸引不少周边村民参与。
省级文化特派员陈祥平在绍兴市滨海新区沥海街道潭许村文化礼堂内教村民唱莲花落自创曲目《潭许十宝》。
“我和村干部共同摸排当地特色美食,精心编排音乐,为村里量身创作了一个专属作品《潭许十宝》,用原创莲花落来‘吆喝’当地美食,并制作成短视频,在各新媒体平台推出。”陈祥平说,大家学得十分开心,她的干劲也更足了。
当前,浙江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随着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
文化特派员制度应时应势而生。今年4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从省级宣传文化系统单位,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高校和各类理论宣讲、文化艺术协会等单位,以“讲政治、有情怀,懂农村、爱农村”的标准开展文化特派员选拔。
文化特派员服务周期为两年,将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承担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任务,并因地制宜谋划研究一个文化项目。为了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还要求文化特派员每年驻乡镇(街道)100天左右,每个月至少赴基层指导服务1次。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文化建设难点在农村,应切实加大对文化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把重点放到农村去。”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浙江累计选派省、市、县(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1500余人,实现全省乡镇(街道)全覆盖。
文化特派员制度一经推出,便得到社会广泛关注,逐渐成为老百姓口中的高频词。嘉兴市海盐县永兴村村民顾惠琴说,这项制度直接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很受大家欢迎。“只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向奔‘富’,我们的乡村才能更加和和美美”。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如何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特派员就是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一座重要桥梁。他们活跃在乡野大地、田间地头,把文化注入乡村,激活乡土文化活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与群众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来一场惺惺相惜的双向奔赴。在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溪里村的文化礼堂,高温天气里的村民们热情不减。有的全神贯注地学习陶艺,有的精心制作竹编,还有的尝试制作漆扇……来自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的文化特派员石小倩,最近在这里开办了一系列非遗项目的体验培训课,村民的参与热情远超她的预期。
溪里村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婺州窑烧制技艺、古建筑群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整体相对零散。如何唤醒当地“沉睡”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非遗品牌?这成了村民们多年来的困扰。
省级文化特派员石小倩(左二)在金华市武义县溪里村文化礼堂组织非遗体验培训。
“除了非遗体验培训课,我们还在谋划打造一个非遗展示馆,把村里及周边的各种非遗集中在里面展示。”石小倩说,展示馆会开辟专门的展销区、体验区、直播区,线上线下相结合地分享文化故事、销售非遗产品,提升村民收入。
文化特派员不是“单向度”式选派,而是双向选择基础上的共同奔赴。在“选”上,由党委宣传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单位推荐、面谈考察等程序,选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深厚的为民情怀、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派”上,注重双向性,文化特派员与派驻村先进行双向选择,再进行组织调配,基本实现了人员和地点的精准匹配。
——让优秀文化成果入脑入心。“文化特派员在乡村能发挥哪些作用?”这是文化特派员们奔赴基层后普遍面临的问题。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乡村文化资源挖掘者、高品质文化服务供给者……对于文化特派员来说,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
在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来自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处的文化特派员胡逢阳牵头开设的“村课20讲”宣讲课,一经推出便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场场爆满。
“这是我为下姜村打造的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项目,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党的理论与政策,增强群众理解与认同。”胡逢阳说,他还发起成立了“岭上草帽宣讲团”,带动一批青年在最基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浙江农村改革好故事,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发展的“硬支撑”。
省级文化特派员胡逢阳(左三)作为发起人在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岭上草帽宣讲团”成立仪式上接过授旗。
——借文化魅力助力乡村振兴。不久前,一场图书捐赠仪式在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青沙村如约举行。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派出单位,浙江古籍出版社向青沙村农家书屋捐赠了该社出版的150余册老少咸宜的优质新书,大大丰富了海岛群众的文化供给。
青沙村是一个典型的海岛渔村,身为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的孙科镂在村里经过调研后,决定将升级农家书屋作为文化特派员前期工作的重要抓手。
孙科镂说,除了进一步丰富藏书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他还计划打造一个地方文献专架来展示收集整理的地方史料。“要写好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这篇大文章,每个村子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根’,厘清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这也正是我发挥所长,为基层文化建设出力的切入点。”
省级文化特派员孙科镂(右一)在舟山市嵊泗县青沙村了解当地农家书屋的藏书情况。
在温岭市石塘镇里箬村,“当明清古宅遇见现代亚运摄影展”展出了200多幅亚运摄影作品,这是浙报集团视频影像部记者朱海伟为村里带来的第一道文化大餐;在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陈黄村,明年将举办全省首届农民龙舟大赛,这是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中心经济师余涤非给村里带回的第一个好消息;在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依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南阳桥,将古廊桥设计成积木、拼图等文创模型,这是浙江省委网信办干部吴立浩为村里创设的第一款村礼……文化的“星星之火”正逐渐在浙江各地农村开花结果。
省级文化特派员朱海伟(右一)在温岭市石塘镇里箬村布置摄影展,展出内容为杭州亚运会期间的摄影作品,以丰富村里文化业态。
文明之花盛开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化特派员工作是一项探索创新性的工作,是浙江更好地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精神富有为着力点,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助力省域现代化先行的一项创新制度和重大课题。
——加强制度建设扩大文化特派员成果。据了解,为了更好巩固及扩大文化特派员成果,浙江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协同、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了服务保障机制,为文化特派员购买保险,属地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服务,派出单位履行“后援团”职责,支持文化特派员开展工作。
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是浙江宣传文化战线强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让更多优秀文化人才到田间地头去、到改革一线去,为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提质扩面增效提供助力,为统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力量提供牵引,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提供平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机制。浙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最大的短板仍是在农村。尽管浙江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内容也不断丰富,但乡村老百姓享受到的文化服务和城市仍有不小差距,各具特点的文化人才分散在各地,难以形成合力。
身为文化特派员的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旭平说,文化特派员制度正是“对症下药”,针对短板和痛点,把派驻地的文化人才凝聚起来,把城市和乡村的文化资源打通,挖掘和传承好传统乡土文脉,不断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机制,让全民共享新时代文化成果。
在衢州市作协副主席周华诚结对的衢州市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依然处处是火热,但田间地头悄悄弯下身子的水稻,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以文化之力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在文化滋润下更显活力。浙江,将再一次站在潮头!